是石头开花的时候了。
——(德国)保罗·策兰
相传明孝宗正宫娘娘得了一场怪病,茶饭不思,形容枯槁,众太医束手无策。孝宗急切,昭告天下,谋求良方。有一孝子名张味,与八十老母相依为命。母年迈,体弱多病,口无粒齿。孝子遂精心烹调一味酸汤面,面少汤宽,面软汤煎,胃酸汤清,以鸡丝、黄花、蛋花、笋丝、葱花、海带作辅料,克食消滞,母食之,颐养天年。张味知道娘娘多食山珍海味,营养果实所致,便持此面进奉皇宫。娘娘嗅之口舌生津,一筷一碗,久病自愈,皇帝目睹,喜不自胜,不仅重赏张味,更把旗花面列入宫廷御宴。又看那碗内臊子菜和菜油黄白绿,色彩分明,挑起面条形如小旗,放进碗内状似花朵,于是起名旗花面。
后来,弘治年间钦点头名状元,官居翰林院修撰的武功人康海,喜食面条,让自己的厨师向御膳房的厨师学会作旗花面的方法。被罢官后,他带厨师回故里,于是旗花面便在武功流传开来。
旗花面鸡汤味鲜清亮,臊子色艳形美,醋味烹香提神,选上等麦子磨成精粉,面要和硬,揉到一定程度,擀薄,要求光而柔韧,面要切的细如线条,讲究“薄、精、光”。黄色菜油汤一层,俗称“一口吹不透”,油多而不腻。汤热而不烫口,面量少则一筷头,要求“煎、稀、旺”。做旗花面的每道工序都十分讲究,厨师要功夫到家,手艺精巧,方能做出美味可口的旗花面来。
接连不断的阴雨天,给刚进入深秋的关中大地罩上了一层阴冷潮湿的气氛。放了八天的国庆中秋双节长假,仅持续不停的秋雨就占去一半。等到雨水落尽,人们期盼已久的大晴天快快来临之时,蓝天白云却如过客一般匆匆打了两天照面就消失不见。阴云重又布满了天空。
农忙进入尾声,宽宽展展的渭河平原上,田野里不时能看到旋耕机突突忙碌的身影。肥沃而松软的虚土被翻出来了,播种冬小麦的机子紧跟其后,齐整而笔直地划出一行行土塄。辛苦了一年的庄稼人此时此刻肩膀松弛,正聚精会神地望着,望着他们劳作了一年的土地。
冬去春又来,不久的来年,这里将长满颗颗粒粒饱满的小麦。等到一蛇皮袋子一蛇皮袋子的新麦被推到磨坊,农人们该吃上新麦了。男人们汗流浃背地撑持一年,考验心灵手巧的女人们的时候到了。要不了多大功夫,一碗又一碗的油泼面、臊子面、菠菜面将被端上饭桌,麦面的劲道与柔韧嚼在舌尖回荡于味蕾,一切的付出似乎都值了。
耕耘的意义或许便在于此。
为了一碗面,他种了一片地。为了一群人的口福,他干一行爱一行,且一坚持就是二十多年。本该阐扬光大的时刻,他却坚守老县城,只为贮存一种记忆一种家乡的味道。他自学成才,闲暇之余竟静得下心来写得一手好字。他说做事要用心,也要讲良心。没有良心这一底线的把关,事做得再好也是糊涂事……
一个秋风煞人的日子里,我出门了,并怀着敬重的心情去见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艺人——武功老县城旗花面馆的当家人李永辉先生。在这之前,我早已听说他的大名,不过限于地理位置的原因,不曾谋面。他是武功镇人,成家立业二十载,自始至终扎根乡里;而我从耀州辗转西安落脚咸阳,终日匍匐奔忙,几无生活的交集。
几位爱吃面的朋友偶然聊起年前落幕的“咸阳十大名面”,遂提到了武功旗花面。武功旗花面的历史传承勿用我多赘言,仅就我吃过的面食来说,放眼整个美食云集的陕西,武功旗花面充斥其间,实在普通不过。朋友们不置可否,啧啧着嘴巴,说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尝过正宗的武功人做的武功旗花面。
我分明能感受到朋友们的那份“护犊”情节。就像烙面之于礼泉,饸饹之于淳化,臊子面之于岐山,咸汤面之于耀县一般,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。一碗面,承载着一方水土的钟灵毓秀、人兴家旺,乃至社会和谐、经济发展。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这种地域特色,但对远在异乡的游子们来说,它绝对是一味治愈乡愁的良药。
我和朋友一行三人从咸阳陈阳寨高速口出发,取道西宝高速,车行不过半个多小时便到武功。下高速,绕过转盘端直北去,五六分钟的车程即已达到。
门牌上古香古色的民居背景,火红而耀眼的灯笼垂挂檐下,让人不禁感受到中式风格里的“家味”。七尺宽的长方形黑色牌匾上,金字书法点缀,醒目而夺人眼球,令人嗅到格调浓郁的“文化味”。已过中午饭时,推门而入,却满目一片吸溜声。原来食客们正埋头刨碗,筷子的速度似乎都快跟不上大口大口的咀嚼幅度了。
店内热闹纷繁,油亮金黄的普集烧鸡和猪蹄被摆在一进门便能望见的菜品区,周围的墙壁上挂满了遒劲有力的书法作品。上二楼的木梯俯拾即是,“朝上走,请!”李先生逐个握毕我们的手,满脸喜悦地伸出右手形成一个“迎”字。“朝上走!”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话啊,我们不约而同地大笑起来。
李先生姊妹三人,他为老大,底下还有两个妹妹。或许是老大的那份早熟,他很早就进入社会开始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。二十多年前,他和妻子从练摊开始,把一碗旗花面和一盘炒虾尾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,步步提升精益求精,日渐吸引了不少食客。十年前,随着经济慢慢宽裕,他们有了自己的门面。甫一开门就是十年。
十年时间里,从凡事事必躬亲,到如今有了自己的团队。李先生白手起家初创成功。不过,每天凌晨五点起床,为旗花面调汤拌料,依然是他必须要做的。“曾经也试着让招来的厨师自己干,但顾客说还是惦记自己做得那个味。”在他来看来,顾客的那份念想是期盼,更是他和妻子两人起早贪黑忙忙碌碌几十年的无穷动力。
提到妻子,他坦言这么多年最亏欠也最感谢的是她,“妻子是我如今事业有成的主打力量。”自练摊的那刻起,他掌勺妻子就是后勤总管。风雨同舟,携手相伴。从不言苦,从不说累。如果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肯定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的话,李先生背后最强大的后盾便是自己妻子。“有她的支持,我才浑身充满了动力。”
“面粉取自于咱们武功种植的小彦六号,质量高产量低。做起手擀面来口感劲道爽滑,让人食欲大开。我自己种了一片,产量供不上,不够的就收购邻里乡党的。”“农家醋、土梁菜籽油是我的法宝。”讲到制作原理,李先生不无自信地讲到他的烹饪秘诀。我翻了翻他的菜单。除了主食旗花面分为鸡汤和辣汤两种以外,菜品的比例几可赶上咸阳大饭店里的标准。炒虾尾一项更是被他单独命名为“永辉虾尾”,足见他当年打拼时的某种隐秘情愫。
店内各个墙壁上的书法作品被一一裱进相框里,有一种自豪感 乃至自信感穿梭其间。如果说旗花面、烧鸡、猪蹄和虾尾是他店内的特色的话,那么自学成才的书法简直是他的一绝。朋友笑成他是“做旗花面里边写字写得最好的,写字里边做旗花面做得最好的”,李先生却微微一笑,用略带严肃的口吻讲“其实,一切都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”。
新顾客点得太多吃不完他要劝,老顾客千里回乡就为了这一口他亲自下厨,十年发展朋友都认为他会扩大经营规模,他却坚守乡里……他被服务员认为是十足的“傻老板”,确是顾客眼里的“好老板”“好兄弟”。闲下来,他这个别人眼里的“大老粗”却玩起了笔杆子。一玩就是二十多年。现如今,他誉满武功写得一手漂亮字。
膝下一儿一女,在读大学的女儿明确表示不愿接棒他的旗花面,十一岁的儿子更是说了一句“到时候想吃饭了点肯德基”的玩笑话,弄得他尴尬无比。从一无所有到小康富裕之家,二十年后他不得不时常思考起传承这一命题。辛勤耕耘二十载,其间酸甜苦辣,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。
谈到当年和他一起练摊的那些人,他说自己最笨最不懂得变通。“有些人干两年就去干别的了,我一练摊练了十年。”十年的付出终于迎来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转。不管是手艺还是性子,十年的时间漫长又短暂,但他都耐下来了。我觉得他像阿甘,看不到未来的时候,索性先不要想那么多,尽管做就行了。李永辉先生像阿甘一样跑起来了,他终于比他的那些当年的同行们跑得更远。在武功这片厚土上,他明显从后稷、苏武、康海身上汲取了不少执着、情怀、传承的营养,手擎美食文化的火炬,力争发光发亮,泽被邰城。
他用他的经历再一次说明,二十年的坚持,也是会让石头开花的。
文/瑞果网 袁远
中华人物网(www.zhrww.cn)以“歌颂中华人物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”为崇高使命,立足“以人为本”为核心价值观,开创移动互联网时代以人物文化传播为核心的互联网新媒体平台。 旗下两大品牌:《人物有约》访谈栏目与人物百科。 《人物有约》访谈栏目致力于一个有料有态度、有立场的人物故事访谈! 再小的个体,也要打造个人品牌!从中华人物网开始! 转载、侵权请联系微信号:160519596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中华人物网立场。 本文系作者授权中华人物网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